Sui-Tang

  1. Nugent, Christopher M.B. Textual Practices of Literary Training in Medieval China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023) doi: https://doi.org/10.1163/9789004684881
  2. 于溯, 卷子裝與中古書籍史,《唐研究》(第二十八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3-28. [專欄 文本製作與書籍文化 (史睿、郭津嵩 策劃)]
  3. 史睿, 從雅言到方音:中古寫本所見讀書音的文化分層,《唐研究》(第二十八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47-66.
  4. 唐雯, 唐紀傳體《國史》再研討:從書籍史的角度出發 ,《唐研究》(第二十八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141-170.
  5. 吳夏平《唐代書籍活動與文學秩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年5月: “本书充分运用文学社会学、计量学、文献学等方法,将文献学与文艺学相互结合的理论运用于书籍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在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解决了文学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唐人文学观念与书籍发展的关系,二是释经和修史与文学权力的关系问题,三是唐代文学秩序建构和演进在书籍活动中的体现,四是唐代文学史观在类书结构性变化中的反映,五是文学思想的对立和统一在总集编纂中的外化,六是唐人别集编纂与别集著录及相关文学问题,七是唐代书籍在周边国家地区的传播与汉文学圈的建构问题。因此,此书所涉及的论题较多新见,对唐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具有较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本书考察唐代书籍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的整理、编纂、注释及其域外传播等内容。全书共八章,章是导论,第二章为唐代书籍活动与知识秩序,第三章为经典注疏、国史修纂与文学权力,第四章为类书异构与唐人文学观念变迁,第五章为对立与统一:唐代诗文总集编纂、疏释与文学秩序,第六章为唐代文人别集编纂、庋藏及其文学价值,第七章为唐代书籍周边传播与文学影响,第八章为结语:权力、书籍与文学,末有附录《全唐文所载唐人别集序文表》等。通过研究唐代书籍活动,揭示书籍活动与文学之关联性,认识“书籍与文学”联结的外在形态和内在规制,并透过现象,揭示书籍作为权力象征的文学秩序的本质。”
  6. Barrett, Timothy H. The Woman Who Discovered Printing.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7. Dudbridge, Glen. Lost Books of Medieval China.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0.
  8. Nugent, Christopher M. B. “Literary Collections in Tang Dynasty China”. T’oung Pao 93 (2007): 1-52.
  9. Nugent, Christopher M. B. Manifest in Words, Written on Paper: 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
  10. Owen, Stephen. “The Manuscript Legacy of the Tang: The Case of Literatu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7.2 (2007): 295-326.
  11. Twitchett, Denis. 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中譯本] 杜希德撰,黃寶華 [Huang Baohua] 譯:《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 Shields, Anna M. Crafting a Collec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and Poetic Practice of the Huajian ji (Collection from Among the Flower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中譯本] 田安撰,馬強才 [Ma Qiangcai] 譯:《締造選本:〈花間集〉的文化語境與詩學實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13. Shields, Anna M. One Who Knows Me: Friendship and Literary Culture in Mid-Tang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
    [中譯本] 田安撰,卞東波 [Bian Dongbo] 等譯:《知我者:中唐時期的友誼與文學》,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
  14. Wood, Frances and Barnard, Mark. The Diamond Sutra: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Earliest Dated Printed Book.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2010.
  15. 昌彼得 [Chang Bide]:〈唐代圖書形制的演變〉,《圖書館學報》第6期(1964年),頁1-7;又載昌彼得:《中國圖書史略》,頁65-76。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16. 陳昊 [Chen Hao]:〈抄撰中的醫書——敦煌醫學文書P.3287所見中古醫學書籍的再生產與醫經權威的重構〉[Making Extracts and Compiling a Medical Book in a Manuscript-based Culture: An Observation on the Reproduction of Medical Book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Authority Based on a Study of Dunhuang Manuscript P.3287],《故宮學術季刊》[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search Quarterly] 第36卷第4期(2019年),頁1-34。
  17. 程蘇東 [Cheng Sudong]:〈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唐人毛詩並毛詩正義大雅殘卷》正名及考論〉[“Study on the Fragmented Manuscript of Maoshi and Maoshi zhengyi Housed in the Tokyo National Museu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第88本第2分(2017),頁205~244。
  18. 杜雲虹 [Du Yunhong]:《隋書經籍志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19. 胡適 [Hu Shi]:〈論初唐盛唐還沒有雕版書〉,載歐陽哲生 [Ouyang Zhesheng] 編:《胡適文集》,第10冊《胡適集外學術文集》,頁278-28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20. 黃鎮偉 [Huang Zhenwei]:《中國閱讀通史.隋唐五代兩宋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
  21. 李成晴 [Li Chengqing]:〈中古別集篇序、並載之體例及其副文本功能——以《文選》李善注引「文帝集序」釋證為中心〉,《文學遺產》[Literary Heritage] 第3期(2019年),頁40-54。
  22. 林悟石 [Lin Wushi]:〈無情說法誰人說— 禪宗無情教義文本的作者、敘述者、讀者與解讀機制〉[Who Preaches the Dharma Preached by Insentient Beings?: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Narrator, Reader, and Mechanisms within Texts Pertaining to the Doctrine of Insentient Beings According to Chan Buddhism],《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 第38卷第3期(2020年),頁87-124。
  23. 王水照 [Wang Shuizhao]:〈作品、產品與商品——古代文學作品商品化的一點考察〉,《文學遺產》[Literary Heritage] 第3期(2007年),頁4-12。
  24. 王雲鵬 [Wang Yunpeng]:〈也談《隋書.經籍志》總集的範式——從古典目錄學的視域考察〉,《文學遺產》[Literary Heritage] 第6期(2020年),頁186-187。
  25. 向達 [Xiang Da]:〈唐代刊書攷〉,《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第一年刊》(1928年),頁1-19;又載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頁122-14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6. 項鴻強 [Xiang Hongqiang]:〈唐人詩體編次觀與自編文集之關係〉,《文學遺產》[Literary Heritage] 第3期(2020年),頁75-85。
  27. 肖占鵬 [Xiao Zhanpeng]、李廣欣 [Li Guangxin]:《唐代編輯出版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28. 余欣 [Yu Xin]、鍾無末 [Zhong Wumo]:〈博物學的中晚唐圖景:以《北戶錄》的研究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第2期(2015年),頁313-336。
  29. 查屏球 [Zha Pingqiu] 主編:《抄本、印本與小集、大集:抄印轉換與文學演變工作坊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
  30. 興膳宏 [KOZEN Hiroshi]、川合康三 [KAWAI Kozo] 撰:《隋書經籍志詳攷》,東京:汲古書院,1995年。
  31. 興膳宏撰,連清吉 [Lian Ching-Tyi] 譯:〈《隋書.經籍志》解說(上)〉,《書目季刊》[Bibliography Quarterly] 第33卷第1期(1999年),頁1-13。
  32. 興膳宏撰,連清吉譯:〈《隋書.經籍志》解說(下)〉,《書目季刊》[Bibliography Quarterly] 第33卷第2期(1999年),頁1-14。
  33. 興膳宏撰,戴燕 [Dai Yan] 選譯:〈《隋書經籍志詳考》解說〉,載興膳宏撰,戴燕選譯:《異域之眼——興膳宏中國古典論集》,頁235-272。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34. 敦煌遺書斯 5478 號《文心雕龍》──現知最早的粘葉裝書籍……………………………….. 方廣錩
  35. 刘郝霞, 纸张的折叠与断裂在古籍从卷轴装到册叶装演进中的意义——以中古写本文献缀合中的发现为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十二辑
  36. 周侃 唐代书手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12月
  37. 刘明杉《唐宋时期行脚僧随身之物考辩》
  38. 荣新江 《史记》与《汉书》——吐鲁番出土文献札记之一,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9. 陈昊, 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6-8世纪中国的书籍秩序、为医之体与医学身分的浮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40. 邢铁《唐宋时期家学传承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21 : 第一章 家学的崇尚和传承方式 四、藏书传子孙
  41. 唐石经碑式与中古书册制度关系探微……侯金满 《文献》2021年第4期: “内容摘要:唐石经碑式改变了汉魏石经“一行直下”的形式,而采用“分层横刻”这一类似于后世刻帖的经文排列形式。结合中古书册制度,碑刻书丹、镌刻流程以及唐石经前身“壁本”形制等影响唐石经碑式形成的诸要素,可以推测唐石经采用“分层横刻”,是为了在不改变传统碑石形制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当时经籍写卷形式,减少书丹和阅读的疲累,是在长幅的中古写卷与直立的碑刻之间作出的折衷,客观上利于拓印后的装裱与流传。同时,始自大历五经壁本的“壁经”传统,可能使得唐石经在安排经文书刻形式时将连成一体的碑石视作整个宽广的平面,不受单个碑宽的限制,更多考虑经文底本的构成形式,从而采用了以卷为中心,而非以碑为中心的排列方式,因此在“分层横刻”碑式基础上伴生了“跨书”这一独特现象 关键词:石经碑式  书册制度  分层横刻  跨书  壁经
  42. 查屏球, 由《白氏文集》流传看抄印转换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8(03): 摘要:元、白在传播效应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有意识利用石刻拓印、木板雕印等各种复制手段,提升传播效应。从九世纪中叶到十世纪末,书籍处于抄印并行阶段,印本生产以官方与寺院为主体,多为实用类或宗教类宣传品,文人别集以抄写为主,全集流传不广,文集的形态也不稳定。白居易在世时,流行于世的多为元和时形成的小集与元白唱和集,五十岁后的作品多不为人知。书籍生产商品化推进了印刷技术普及化,也带来了全集流行的时代,《白氏文集》初刊于宋初,是对多种抄本编辑的结果,固化了白集形态,与抄卷原始形态多有不同。印本降低了文集制作的成本,推动了私人全集的流行,改变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与阅读者的批评理念。 关键词: 抄本;印本;抄印转化;《白氏文集》;
  43. 劉顯波 / 熊雋, 《唐代家具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17-12
  44. Hong, Yue. “Celebrating Sensual Indulgence: Du Mu 杜牧 (803–852), His Readers, and the Making of a New Fengliu 風流 Ide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39, no. 1 (2019): 143–64.
  45. Xiaojing Miao, “Self-Display and Farewell Counsel: The Occasional Preface in the Early and High Tang,” T’ang Studies, 37(2019): 1–29.
  46. 马楠, 唐宋官私目录研究 中西书局 2020
  47. 呂麗軍, 英藏敦煌寫本文獻研究. 中國書店出版社 2022: “全書共十五篇文章。其中十一篇研究英藏敦煌寫本,如《從英藏S.2711號等佛教寫卷看吐蕃時期寫經機制》、《從英藏敦煌S.797題記看〈十誦律〉的譯介》等,為無紀年的寫卷確定書寫時間,對當時的寫經機制、寫本形態變化等歷史信息進行考證。三篇研究石窟造像題記,如《書寫文化視角下的鞏義石窟北齊造像題記》、《雲岡〈五十四人造像題記〉與北魏彌勒淨土信仰》等,從書寫文化角度看待造像題記,有一些新的發現。一篇研究與敦煌寫本相關的唐代書寫教育,即《唐代書寫活動略論》,得出了「唐代皇帝將貴族的書寫教育制度化」、「唐代科舉對書寫水平有嚴格要求」、「追求實用性是唐代書寫教育的最主要特徵」等結論。”
  48. 榮新江, 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寫本之路”《文史》2017年 第2期: 摘 要:本文從幾個方面加以論證,在絲綢之路上旅行,需要有各種寫本文書的支持,這包括旅行需要申請公驗與過所、行前要準備旅行指南類書籍和會話練習簿、旅行中商人需要計賬、各種旅行者需要記事、買賣要訂立契約、旅途中需要書信往來溝通、有些求法僧要寫巡禮記録、文人則要寫作詩文,等等,有些事項需要的紙張還不在少數,因此可以説,絲綢之路也可以説是一條”寫本之路”。本文利用敦煌、吐魯番、和田乃至高加索地區出土各種文字的寫本文獻,來論證絲綢之路是一條寫本之路。
  49. 刘丹.唐五代韵书中的“册子装”[J/OL].图书馆杂志. 2022
  50. 蘇芃, “隱義:一種消失的古書形制”, in 《〈春秋〉三傳研究初集》鳳凰出版社 2019
  51. 张宗品 裴注八十卷集解本《史记》篇目考——基于古写本文献的研究 《文献》2022年第3期
  52. 曲柄睿, 佣书成学:中古知识的结集、生产与传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No.295(01) 142-151
  53. 張伯偉《論唐代的詩學暢銷書》 載《周勳初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 中華書局2008年4月版
  54. 嚴耕望:〈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一兼論書院制度之起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7卷(1940年8月)
  55. Wang, Fan. “Reading for Rule: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and Qunshu zhiyao” In The Edinburgh History of Reading: Early Readers, 31-53.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20.
  56. Miao, Xiaojing. 2023. “The Marvelous Bookcase: Yang Jiong’s ‘Fu on the Bookcase for Reading While Lying Dow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43 (3):499–513. https://doi.org/10.7817/jaos.143.3.2023.ar019.
  57. 林翠怡 姚察《漢書訓纂》輯佚及研究──以姚察注與顏師古注之關係為中心 清華學報 第53卷 第4期 2023年12月: 619-658
  58. 李更 从《白氏六帖》看类书的层累构成《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十七辑 2023
  59. 荣新江《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
  60. 李成晴 唐集“以书为序”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61. 姚魯元 《孝經皇帝感》所見唐玄宗《御注孝經》的傳播與接受形式 早期中國史研究 December 2023 第十五卷 頁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