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China

  1. 近代书评文献汇编(全三十册) 叶建 叶新 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2
  2. 叶建 编 近代阅读史料汇编(全四十五册)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3年11月
  3. 周余姣 《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群体研究》 齐鲁书社 2023年
  4. 陈怀宇, 中国史学现代脚注之确立:以《历史研究》与《文史哲》为中心, 文史哲, 2022(2): 145-153.
  5. 陈怀宇,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脚注传统之演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
  6. 李貞德 Jen-der Lee, “Readers Dis/Oriented in Historical Writings: Footnotes in the BIHP,”《古今論衡》9 (2003):36-50。
  7. 鄭毓瑜,〈文法、修辭與意義──1920-40年代關於漢字多義性的討論〉,《人文中國學報》,第22期 (2016),頁97-124,2016年6月。
  8. 陆胤:《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6
  9. 刘永华, “后五四时代中国内地的书籍流通与阅读取向——基于四份书单的分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4(01).
  10. 袁一丹,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10.
  11. 袁一丹, 心理实验室中的汉字问题(1918—194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05) 摘要:20世纪上半叶,围绕汉字问题的种种争论,一般置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下。事实上长期关注汉字问题的,不只是文学革命、国语运动的倡导者或语言文字学家,还有一批心理学出身的留美学者,他们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汉字问题的实验者。因处于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外,心理学家与汉字问题的密切关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仅在学科史的脉络中被提及。心理学家将汉字问题带入实验室中,不仅扩大了汉字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还或明或暗地质疑汉字革命的基本前提,试图把汉字存废之争拉回起点,重新理解汉字的特殊性。就汉字问题而言,既要关注心理学家的技术,更需探究心理学家的心理。心理实验室中的汉字问题,不是作为学科史的子话题,而是作为一个被遮蔽的思想史命题提出的。需要追问为何心理学家对汉字问题的深入研究未能进入公众视野,进而改变汉字改革的进程。科学与主义的缝隙,及与惯习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其思想史意义的一条线索。
  12. 袁一丹, 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文学革命前后的句读论及其实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06) 摘要:”五四”文学革命不仅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工具、书写形式,与此同时,以分段、标点为视觉标记,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读性,亦即一种新的接受视域。从右行直下到左行横迤,从囫囵一片的木版书、密不透风的石印本,到疏朗的行款、宽裕的天头地脚、分明的段落、全套的标点,书写习惯与阅读界面的改变,跟从文言到白话的语体变革一样影响深远且不可逆。这种接受视域的变化不限于文学文本,还涉及现代述学文体、应用文体的形式变迁,甚至以整理国故之名,改变了整个古典学的面貌,可视作一场广义的”文本革命”。因而有必要回顾文学革命前后的句读论,从文法、教育、印刷、阅读生理学等多重视角,考察这种新的接受视域是如何形成,并反向作用于书写实践。
  13. 袁一丹:杂志联盟与阅读共同体——以《新青年》的交换广告为线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7),25-39 摘 要:本文以《新青年》上的交换广告为线索,结合新文化出版物的发行渠道,考察“五四”前后形成的杂志联盟及阅读共同体。根据交换广告及杂志版权页上罗列的各代售处,大致勾勒出新文化运动的“边界”,由此带入社会学、地方史的视野,循着新派期刊的销售网络,追问新文化究竟通过何种渠道传播到省城乃至市镇一级,进而渗入相对封闭的内地社会,哪些机构及个人充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地方代理”。 从社会史、书籍史的角度,勾勒新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势力范围,其困难在于缺乏出版、发行方面的原始材料。但有一种随处可见的非档案材料可资利用,即报刊上作为插页或用来补白的交换广告。广告不仅是商业之媒介、人事之媒介,也是有力的文化媒介。相对于付费的商业广告,所谓交换广告(exchange advertising)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广告媒介,互为对方发布广告而不产生相关费用。近年来已有以出版广告、发刊词等为线索,逐年重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尝试。 1本文以广告中更特殊的一类,即杂志间的交换广告为切入口,结合新文化出版物的发行网络,考察“五四”前后形成的杂志联盟及阅读共同体。
  14. 袁一丹, “书房一角”:周作人阅读史初探 现代中文学刊. 2018,(06): 要摆脱种种主义的标签或立场之争,空手进入周作人的思想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是从他读过的书入手,清理这些书在他精神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哪些构成他应对危机的思想资源。本文并非目录学意义上的文献整理,意在通过揭露苦雨斋的书房一角,探究周作人所谓”杂学”的来源,重点考察其不合时宜的思想立场背后的知识谱系。基于苦雨斋藏书的保存现状,理想的研究路径是采取文本内证与实物搜讨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以竭泽而渔的版本目录学整理为基础,最终导向个人思想史及精神生活史的探究。之所以从阅读史的角度进入,是为了让自己”大于”研究对象,与其保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对话关系。
  15. 袁一丹, 陈寅恪《论再生缘》之文体无意识——一种症候式阅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陈寅恪晚年所著之《论再生缘》,就述学文体而言,有”繁复冗长”之嫌。其耗费大量笔墨考证《再生缘》作者陈端生之身世怀抱,意在以此籍籍无名之弱女子寄托自家的境遇与理想。若把《论再生缘》读作”文人狡狯之寓言”,三百年前之闺阁才女陈端生,遂成为陈寅恪之”对镜写真”。陈寅恪对端生身世的繁琐考证,不仅出于史家之考据癖,或是刻意模拟”繁复冗长”的弹词体。其作为史家的”文体无意识”,在《论再生缘》中体现为对弹词体的不自信。为提升弹词的文体地位,陈寅恪甚至将弹词与史诗相提并论,以”比拟不伦”达到尊体的效果。
  16. 袁一丹, 史學的倫理承擔——淪陷時期陳垣著述中的“表微”機制 中华文史论丛. 2013,(02): 盧溝橋事變後,滯留於北平的史學家陳垣是士林社會關注的焦點,其出處進退的選擇,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本文試圖進入修辭的層面,細讀陳垣淪陷時期的著作,關注的不是他處理的歷史對象,而是史家自身的心事懷抱。從刻意倒填年月的《舊五代史輯本發覆》,到可以作政治史來讀的”宗教三書”,再到”不徒考據而已”的《通鑑胡注表微》,這一時期陳垣的著作中都含有某種”表微”機制。所謂”表微”,即史家有感於當下的處境,援古證今。然其涉及的古事與今事,及與史家當時的心事未必能嚴絲合縫地勾連在一起。與其遵循陳垣在《通鑑胡注表微》中演示的讀法,闡發其文字間的微言大義,不如將”表微”視爲一種修辭策略,一套史法,解析這種表達裝置的內部構造與動力機制。
  17. 袁一丹, 隐微修辞:北平沦陷时期文人学者的表达策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1: 本文以沦陷时期滞留北平的文人学者为对象,聚焦其囿于出处进退的政治选择等考虑的表达策略,通过修辞层面的分析来探讨所涉伦理问题。他们所采取的修辞策略,包括固有概念的复活、典故系统的挪用、文类传统的拟构,不囿于纸面上的语辞,既是一种伦理表达方式,亦可视作象征性的社会行为。从修辞的角度切入北平沦陷时期的历史经验,意在突破既有研究框架,打通以往新旧、雅俗、文史的界限,将被文学史奉为正统的新文学相对化,以揭示为一般沦陷区文学研究所不及、忽视乃至摒弃的某一历史侧面。沦陷时的隐微修辞,不仅是一种文学行为,也是一种伦理的表达方式。而本文提出”隐微修辞”的概念,除了触及沦陷时期言文表达的特殊性和具体性,也反思新文学的限度,希望对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有所启示。
  18. 連玲玲,2017年9月,〈媒體、廣告與企業文化:以《新都周刊》為中心的探討〉,《國史館館刊》,第53卷,頁1-42。(THCI) (Ling-ling Lien, Sept. 2017, “Media, Advertising and Corporate Culture: An Analysis of _Xindu Zhoukan_”)
  19. 連玲玲,2014年12月,〈從自我書寫到公眾展演:艾佩琪(Peggy Abkhazi)的戰時日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6期,頁49-93。(THCI)
  20. 連玲玲,2012年12月,〈戰爭陰影下的婦女文化:孤島上海的婦女期刊初探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頁69-106。
  21. 倪管嬣 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臺北:秀威資訊 2022年12月
  22. 卢培钊, 《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与美术发展》 中華書局2022 ISBN: 9787101159967
  23. 劉文英 西化與現代化:民國時期的書刊雜誌設計:Wester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Book Design in Republican China 二十一世紀 172 2019.04 頁125-133
  24. 連玲玲,2013年8月,〈出版也是娛樂事業:民國上海的遊戲場報〉(Publishing as an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musement Park Newspapers in Republican Shanghai),連玲玲編,《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頁65-10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5. 連玲玲, Aug. 2013, “導論:從小報看近代中國城市”, editor(s): 連玲玲,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 pp. 1-22,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6. Jen-Shu Wu, Ling-ling Lien, 2013, “From Viewing to Reading: The Evolution of Visual Advertis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or(s): Christian Henriot, Wen-hsin Yeh, Visualising China, 1845-1965: Moving and Still Images in Historical Narratives, pp. 231-266, Leiden: Brill
  27. 稲森雅子, 開戦前夜の日中学術交流:民国北京の大学人と日本人留学生. 九州大学出版会, 2021.
  28. 阮真(1929)。幾種現行初中國文教科書的分析研究。《嶺南學報》,1(1),101-113。檢自: http://commons.ln.edu.hk/ljcs_1929/vol1/iss1/7
  29. 马亮宽,马晓雪,刘春强著–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建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12 ISBN 978-7-5201-9566-9
  30. Billy Kee-long SO and Sufumi So, “Entrepreneurship of Textbook Business in Modern East Asia: Kinkōdō of Meiji Japan and The Commercial Press of Early-twentiethcentury Chin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80.3 (2017) (Cambridge), pp.547-569.
  31. 张 治, “在边上”的批评——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阅读史探源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32. 金理, 《沉沦》阅读史与制造“文学青年” 文学评论 2023年第3期 内容提要 《沉沦》曾引发阅读热潮,促进了文学的代际更替以及新的阅读主体的产生。郁达夫在《沉沦》中创建了“文学青年”形象,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加以演绎与示范,而读者也将身份认同交由文学阅读来代理、筹划。《沉沦》开启的郁达夫接受与流行史,在阅读伦理、写与读的交互方式等方面,浮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浪漫主义影响下的阅读教化也塑造出崭新的主体造型与身份认同。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在合力将一类新型青年形象与感性经验托举出历史地表之时,郁达夫与其读者之间有着复杂又有趣的互动合作。
  33. 张诗洋 “新人”归旧学:民国留美学生张彭春的国学书目和作文训练 《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 内容摘要:新发现张彭春日记详细记载了20世纪20年代张彭春留美归国后的国学阅读史。这不仅是个人读书、写作历程的真实记录,亦反映了一批寝馈于西洋文化的留学生,在趋新与守旧思潮并存时的精神蜕变。张彭春中文表达水平低于英文,他甚至因此产生认同危机,也意识到仅依傍西方思想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受好友胡适“整理国故”的影响,张氏从张之洞、胡适、梁启超开列的三种书目入手,并在梁启超、徐志摩的具体指导下,有计划地阅读国学典籍,进行作文训练。从西学中“转身”到对中学“追赶”,张彭春的阅读、写作,和他所提出的“平民文学”、“活话”等理念,对于“创造本国本时代所需要的制度、精神和方法”的追求,具有一定代表意义。
  34. Judge, Joan. “Women as Vernacular Knowers in China’s Long Republic (1894-1954): What We Can Learn from Cheap Print”, NAN NÜ 25, 1 (2023): 189-197, doi: https://doi.org/10.1163/15685268-02512025
  35. Leung, Shuk Man. Utopian Fiction in China,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9 Sep. 2023) doi: https://doi.org/10.1163/9789004680395
  36. 罗萌《通俗:大众视野与文类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37. Language Ungoverned: Indonesia’s Chinese Print Entrepreneurs, 1911–1949. By Tom G. Hoogervorst. Ithaca, NY: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 an imprint of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21
  38. Xiaoyu Xia, “Exclamation Points and Elliptical Hope: Reading Wild Grass against Modern Chinese Punctuation Reform”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 32, no.1 (Spring 2020), pp. 194-232
  39.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编 《近现代出版与新知识传播》中华书局 2023年12月
  40. 狄霞晨 从近世道学热到新文学中的老庄重构 复旦学报 2023年第6期
  41. 桥川时雄 著 高田时雄 编 樊昕译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10
  42. 邱雪松 启蒙·生意·政治: 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 中华书局 2022
  43. 周余姣 国立北平图书馆学人群体研究 齐鲁书社 2023-8-1
  44. 桑兵||新文化运动与出版物的勃兴 史学月刊 2024 第3期
  45. 詹福瑞:隐于幕后的新文化运动人物:袁同礼 《读书》2024年9期
  46. 雷强 袁同礼年谱长编 中华书局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