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y Medieval China 魏晉南北朝

[Under Construction]

Contributors:

Evan Nicoll-Johns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1. 于溯, 卷子裝與中古書籍史,《唐研究》(第二十八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3, 3-28. [專欄 文本製作與書籍文化 (史睿、郭津嵩 策劃)]
  2. 于溯 [Yu Su]:〈行走的書簏:中古時期的文獻記憶與文獻傳播〉,《文史哲》[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第1期(2020年),頁154-164。
  3. 杨春雨 “洛阳纸贵”考——试论史书文本书写的修辞性及后滞性 《传统文化研究》2024年第2期 115-124:"提要:唐修《晋书》中“洛阳纸贵”这一典故究竟能否真实反映西晋时的文学文本传抄形态呢?西晋时纸可以作为商品流通、买卖吗?历来学界借由此典故进行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对其真实性并未进行过考察。本文梳理了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集注文选》以及《九家旧晋书辑本》中有关左思《三都赋》之记载,以及“纸贵”在中世时期的不同记载,再结合东汉至三国时文献资料及楼兰出土的简纸实物资料,旨在说明“洛阳纸贵”这则典故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它无法成为判断西晋时纸张是已经用于传抄及买卖的证据。同时也对史书文本书写所出现的修辞性及后滞性做出一些分析。"
  4. 胡宝国. 东晋南朝的书籍整理与学术总结. 中国史研究, 2017(1): 59-72: “由于造纸技术的发展以及长期和平环境的存在,从东晋中期到南朝,不论官、私都在持续不断地聚书。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围绕着书籍的不断聚集,各种类型的整理工作相继展开,具有学术总结性质的著作也大量问世。梁陈相继灭亡之后,被迁移到北方的南方学者仍然在继续从事着此类工作。可以说,具有南朝特色的学术文化传统并未随着南方王朝的灭亡而结束。”
  5. Eric M. Greene, “Reading Indian Literature in Fourth-Century China: Gleanings from a Newly Available Commentary to the Oldest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T’oung Pao, 108(1-2), 36-97.
  6. Ashmore, Robert. The Transport of Reading: Tex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World of Tao Qian (365-42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
  7. Chen, Jack W. “On the Act and Representation of Reading in Medieval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9.1 (2009): 57-71.
    [中譯本] 陳威撰,羅珮瑄 [Lo Pei-Hsuan] 譯:〈中國中古時期的閱讀實作與表現〉,載劉苑如 [Liu Yuan-ju] 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Inner Landscape Visualized: Techniques of the Body in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頁132-156。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https://www.academia.edu/7512449/%E7%BF%BB%E8%AD%AF_%E4%B8%AD%E5%9C%8B%E4%B8%AD%E5%8F%A4%E6%99%82%E6%9C%9F%E7%9A%84%E9%96%B1%E8%AE%80%E5%AF%A6%E4%BD%9C%E8%88%87%E8%A1%A8%E7%8F%BE)
  8. Lewis, Mark Edward. “Writing the World in the Family Instructions of the Yan Clan.” Early Medieval China 13-14.1 (2007): 33-80.
  9. Antje Richter, “Empty Dreams and Other Omissions: Liu Xie’s Wenxin diaolong Preface.” Asia Major 25.1 (2012): 83–110.
  10. Swartz, Wendy. “Reading and Writ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Reading Philosophy, Writing Poetry: Intertextual Modes of Making Mean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7-4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11. Swartz, Wendy. “Lu Ji’s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Medieval Chinese Anxieties about Literary Creation”. In “At the Shores of the Sky”,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020)
  12. Tian, Xiaofei [田曉菲]. 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中譯本]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3. 田曉菲 [Tian Xiaofei]:〈陶淵明的書架和蕭綱的醫學眼光:中古的閱讀與閱讀中古〉(“Tao Yuanming’s Bookshelf and Xiao Gang’s Medical Vision: Reading in the Middle Ages and Reading the Middle Ages”),《國學研究》第37卷(2016年),頁119-144;又載傅剛 [Fu Gang] 主編:《中國古典文獻的閱讀與理解——中美學者「黌門對話」集》,頁144-17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14. 宇賀神秀一 [UGAJIN Shuichi]:〈陶淵明の讀書の軌跡——「集聖賢群輔錄」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中國學會報》[Bulletin of the Sin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第69集(2017年),頁35-48。
  15. Tian, Xiaofei. “The Twilight of the Masters: Masters Literature (zishu)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6.4 (2006): 465-486.
    [中譯本] 田曉菲:〈諸子的黃昏:中國中古時代的子書〉,《中國文化》第27期(2008年),頁64–75。
  16. 王琳, 《魏晉子書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9.
  17. 姚道生 :〈《文心雕龍• 諸子》探賾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52 – January 2011 129-147
  18. 何維剛 從子學質變論六朝子書的著錄空缺 in 余佳韻編:《承繼與創新:中國文學研究的再反思青年學者會議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19. Tian, Xiaofei. “Mapping the Cultural World (I): Managing Texts.” In 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77-11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7.
    [中譯本] 田曉菲:〈重構文化世界版圖之一:經營文本〉,載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頁48-72。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20. 陳君, 潤色鴻業:《漢書》文本的形成與早期傳播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0
  21. 陳君:《〈漢書〉的中古傳播及其經典意義》,載於《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 2 期, 第 54—72 頁。
  22. 蔡丹君 (2019)。北朝《漢書》學與北朝文學的漢代傳統。《嶺南學報》,第十一輯,頁153-178。
  23. 陳傳萬 [Chen Chuanwan]:〈從書籍編纂看中古文學的興盛〉,《文學遺產》[Literary Heritage] 第2期(2008年),頁141-143。
  24. 齊益壽 [Ch’i I-shou]:〈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析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Chang Gu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第7卷第1期(2014年),頁1-20。
  25. 樊波成 [Fan Bocheng]:〈「講義」與「講疏」—— 中古「義疏」的名實與源流〉[Jiangyi and Jiangshu: Types and Origins of Yishu in the Third to Seventh Century],《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第91本第4分(2020年),頁707-764。
  26. 何官峰 [He Guanfeng]:《中國閱讀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
  27. 蔣振華 [Jiang Zhenhua]:〈漢魏兩晉南北朝文人詩序論略〉,《文學遺產》[Literary Heritage] 第3期(2008年),頁26-30。
  28. 童嶺 [Tong Ling]:〈「鈔」、「寫」有別論——六朝書籍文化史識小錄一種〉[“A Discussion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hao and Xie: Based on Six Dynasties Book Culture”],《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 第29卷第1期(2011年),頁257-280。[再版] 童嶺:〈「鈔」、「寫」有別論——六朝隋唐書籍文化史「關鍵詞」考辨〉,載童嶺:《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研究》,頁56-78。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29. 趙宏祥 [Zhao Hongxiang]:〈自注與子注——兼論六朝賦的自注〉,《文學遺產》[Literary Heritage] 第2期(2016年),頁65-74。
  30. 周少川 [Zhou Shaochuan] 等:《中國出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
  31. 胡寶國,〈知識至上的南朝學風〉,《文史》2009年第4輯,151-170頁。
  32. 郭永吉, “《六朝家庭經學教育與博學風氣研究》(新北市:華藝出版社)” , 2013年12月
  33. 郭永吉, “〈六朝「博學」風氣探源〉,《燕京學報》新30期,頁43-115。” , 2012年08月
  34. 郭永吉, 〈兩漢六朝學風轉變中的博學現象〉, 載王次澄、齊茂吉主編《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1-66頁。新北:華藝學書出版社,2013年。
  35. Evan Nicoll-Johnson, “Fringes and Seams: Boundaries of Erudi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17.
  36. Yixin Gu, “THE ENCHANTMENT OF ERUDITION: MODELS AND MANIFESTATIONS OF LITERARY CULTURE IN HAN-WEI CHINA.”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2
  37. Gu, Yixin. 2021. “Speaking With the Learning of Odes: Cao Zhi’s Representation of the Shijing and Its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the Contexts of Han-Wei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41 (2):299–328. https://doi.org/10.7817/jameroriesoci.141.2.0299.
  38. 胡頎, “裨史之闕:《西京雜記》中的記憶斷片與歷史書寫” 《清華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2021.12)頁 125-168: “過去對《西京雜記》的討論主要以辨偽、制度考證與典故文獻源流等史料研究為主,本文試圖將這部充滿零碎資訊的雜記放回魏晉史學反思的脈絡,藉由序言提供的線索,省視葛洪如何透過「斷片」這種特殊形式彰顯歷史與記憶、傳統與過去間複雜而辨證的關係。《西京雜記》的序言透過假托劉歆的「漢書雜記」與班固《漢書》對比,引導讀者思索代表「過去」的兩種樣貌:尚未完結的當代記憶與蓋棺論定的後人視角。同時,序言也將無論在命名還是形式上都更靠向「漢書雜記」的《西京雜記》,定位為一部標誌著「雜記」與《漢書》本質差異的孑遺。透過敘事者充滿細節的記憶斷片,它保存了無法為史書敘事化約的多元視角與生命感知。同時,藉由不具時序、類別、因果關聯的紛雜斷片,它也擱置了對事件價值與意義的判斷。此一作法一方面展現了身處其中之人受限的視域,另一方面也提醒讀者歷史敘事與傳統是如何在選擇、剪裁、脈絡化與詮釋中逐步形成,進而反思被刪汰遺落的廣袤之野中還有什麼不同於正史的可能。序言所謂「以裨《漢書》之闕」固然可理解為補充歷史文本的闕遺,但在新時代對歷史與真實的省思中,這本不為《漢書》所選取的斷片集也填補了傳統歷史書寫本身的闕憾。”
  39. 〔日〕古勝隆一,〈後漢魏晉注釋書の序文〉,《中國中古の學術》(東京:研文出版社,2006年),頁 33-92。
  40. GLEN DUDBRIDGE: Lost books of Medieval China. (The Panizzi Lectures, 1999.) vi, 79 pp.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0.
  41. 牟润孙: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义疏,《注史斋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
  42. 樊波成, 「講義」與「講疏」—— 中古「義疏」的名實與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一本第四分,2020年12月, 707-764。
  43. 谷继明 南北朝儒家讲经与撰疏之再检讨 《孔子研究》2022年第6期
  44. Christopher M. B. Nugent, “Mouvance in Medieval Chinese Textual Culture: Lunyu 論語 in a Dunhuang Florilegium”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22) 9 (1): 170–194.
  45. 凌頌榮, 〈「總集」概念形成研究——先秦至蕭梁前期的觀照〉,《文學論衡》第27期(2015 年12月),頁24-49。
  46. 蘇芃, “隱義:一種消失的古書形制”, in 《〈春秋〉三傳研究初集》鳳凰出版社 2019
  47. 张宗品 裴注八十卷集解本《史记》篇目考——基于古写本文献的研究 《文献》2022年第3期
  48. 陸駿元丨“《漢書》學者”與其授讀——六朝《漢書》異文與歷史文本研探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十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49. 聂溦萌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50. 曲柄睿, 佣书成学:中古知识的结集、生产与传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No.295(01) 142-151
  51. 魏斌, 东晋士人的风土阅读与故国认知. 历史研究 2022 (05): 72-94.
  52. 陳昊 [Chen Hao]:〈抄撰中的醫書——敦煌醫學文書P.3287所見中古醫學書籍的再生產與醫經權威的重構〉[“Making Extracts and Compiling a Medical Book in a Manuscript-based Culture: An Observation on the Reproduction of Medical Book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Authority Based on a Study of Dunhuang Manuscript P.3287”],《故宮學術季刊》[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Research Quarterly] 第36卷第4期(2019年),頁1-34。